NEWS
行業動態
您所在的位置:
首頁 >
信息動態
> 行業動態
人生如逆旅,我亦是行人
一(yi)別都門三改(gai)火(huo),天涯踏(ta)盡紅塵(chen)。依(yi)然一(yi)笑(xiao)作(zuo)春溫。無波真古井(jing),有節是秋筠。
惆(chou)悵孤帆(fan)連夜(ye)發,送行淡月微云。尊(zun)前不(bu)用翠眉顰(pin)。人生如(ru)逆旅,我亦是行人。
——《臨(lin)江仙·送錢穆父》
《臨江仙》這個(ge)(ge)詞牌名寫(xie)過的人不少(shao),李煜當年寫(xie)的時候是哀怨憂愁,自蘇軾將這個(ge)(ge)詞牌名寫(xie)出(chu)了(le)豪放風后,這個(ge)(ge)詞牌下的作品(pin)變越(yue)來越(yue)霸氣(qi)了(le)。到了(le)明代楊慎手(shou)中(zhong),更是寫(xie)出(chu)了(le)千古(gu)名句(ju)“滾滾長(chang)江東逝水,浪花淘盡英雄”的豪情。
蘇軾(shi)出生于一個(ge)清寒的文(wen)士(shi)家庭,蘇軾(shi)的父(fu)親蘇澈在《三字經》里有個(ge)說(shuo)法“蘇老泉(quan),二十七(qi)。始發奮,讀書籍”。
蘇(su)軾受父親(qin)的受父親(qin)影響頗深。無論是(shi)做(zuo)人還是(shi)做(zuo)官(guan)蘇(su)軾都希(xi)望能有所作(zuo)為,建功立業(ye),所謂“士當(dang)以天下為己任”是(shi)作(zuo)為一個擁有“儒家思想”的中國讀(du)書人的美好愿景。儒學(xue)是(shi)他的生(sheng)命底色(se)。
嘉祐二(er)年蘇(su)軾進京應試(shi)。這次的考(kao)試(shi)揭開了他“落(luo)盡繁華(hua)皆(jie)不是”的人生幕布(bu)。
憑借(jie)著(zhu)清新灑脫的文風蘇軾得到歐(ou)陽(yang)修的大為稱贊。自此(ci)他每有(you)新作,立刻就會傳(chuan)遍京師,家喻戶曉。當他要大展身手時,卻傳(chuan)來了(le)母親病(bing)故的噩耗。
嘉祐六年,蘇軾應中制科考試,授大理評事、簽書鳳翔(xiang)府判官(guan)。
隨后父親逝世守孝三(san)年。當三(san)年期(qi)滿蘇軾還(huan)朝(chao)時(shi),發現朝(chao)野已是舊雨凋零(ling),恩師“歐陽修(xiu)”以及許多師友被迫離京。是的,這時(shi)候震動朝(chao)野的王安石變(bian)法開始了。這不再是他二十歲時(shi)所見的“平和世界”。
就這樣,未等(deng)蘇(su)軾在朝野完全伸展他的抱負(fu),展露(lu)他的拳(quan)腳(jiao)時,他已(yi)經被逼(bi)退到了(le)政局的角落。
他的(de)抱負不允許(xu)他退縮,蘇(su)軾仍倔強(qiang)上書(shu),向皇(huang)上提出新法的(de)弊病,惹(re)怒了(le)王(wang)安石,于是蘇(su)軾自請離京,離開了(le)他年少時期心心念念大展身手(shou)的(de)政治朝野。
盡管無法在京城實現他的政治抱負但天生樂(le)觀的蘇軾并未就此消沉,他胸中仍燃燒(shao)著上(shang)陣殺死,報效朝廷的熊熊之火。
“老夫聊發(fa)少年狂,左牽黃,右(you)擎(qing)蒼,錦帽貂裘(qiu),千騎卷平岡”《江城(cheng)子·密(mi)州出獵》這一(yi)詞中體現的淋漓盡致。
對蘇(su)軾的打(da)擊是烏臺詩案(an)的爆發。
因為“烏臺(tai)詩案”,蘇東坡被關在御史臺(tai)審訊(xun)130天。
案件是因文字而起的,所以叫“烏(wu)臺詩案”。宋神(shen)宗任(ren)用王(wang)安(an)石(shi)變法,產生(sheng)了新黨與(yu)舊(jiu)黨之(zhi)爭。蘇東坡(po)反對(dui)變法,站在舊(jiu)黨一邊。李定(ding)和舒(shu)亶等人千方百(bai)計迫使(shi)宋神(shen)宗給他(ta)(ta)定(ding)罪,想要將他(ta)(ta)置之(zhi)死地。
蘇(su)(su)軾(shi)的(de)政敵,退居金(jin)陵的(de)王(wang)安石一錘定音(yin)。他上書神宗皇帝為蘇(su)(su)軾(shi)求情:“安有(you)圣世而(er)殺才士者乎(hu)?”蘇(su)(su)軾(shi)逃(tao)過死(si)罪。
在出(chu)獄后,蘇(su)軾(shi)大徹大悟,一(yi)首(shou)《洗(xi)兒詩(shi)》,是他的真情流露。
人皆養(yang)子望聰明,我被聰明誤(wu)一生(sheng)。惟愿孩(hai)兒愚(yu)且魯,無災無難到(dao)公卿。
他希望新(xin)出生的兒子,以后能(neng)夠大智(zhi)若愚,不要鋒芒畢露(lu),他認為只有(you)這(zhe)樣,才能(neng)夠“無災無難(nan)到公(gong)卿”。
逃脫死(si)罪(zui)后被貶到黃(huang)州(zhou)(zhou)。黃(huang)州(zhou)(zhou)當時是下等州(zhou)(zhou),貧(pin)窮落后。蘇東(dong)坡說:“黃(huang)州(zhou)(zhou)真(zhen)在(zai)井底”,相信是有感而(er)發(fa)的。
在黃州期間(jian),蘇軾雖心(xin)灰意冷,卻仍曠達(da)灑脫,寫下(xia)了無數名篇。《赤(chi)(chi)壁(bi)賦》《念奴嬌·赤(chi)(chi)壁(bi)懷古》等等都是在此期間(jian)創作的。
而(er)后宋哲宗(zong)即位,他(ta)短暫的東山再起,卻(que)還是因為(wei)無(wu)法(fa)(fa)阿(a)諛奉承(cheng),既不能溶于新黨,也(ye)無(wu)法(fa)(fa)見諒(liang)于舊(jiu)黨,因此(ci)蘇(su)軾再次申請外調。
這一(yi)(yi)去,他便再沒有(you)(you)回過(guo)京城。先任杭州知州,后至惠州,竟(jing)被貶到(dao)流放(fang)僅次于(yu)滿門抄斬低一(yi)(yi)等罪行的儋(dan)州。但(dan)他并沒有(you)(you)自暴自棄,每到(dao)一(yi)(yi)個地方,他事(shi)必躬親,都做出了令(ling)人稱(cheng)贊的功績(ji)。
在再一次(ci)的(de)調任途中,他卒(zu)于歸途,享年(nian)六十五歲。
林語堂對蘇軾的評價是: 蘇東坡(po)是一(yi)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。
一(yi)開始的(de)意氣風(feng)發(fa)到(dao)后來的(de)漂泊他鄉,蘇軾這一(yi)生跌宕起伏,仕途可謂(wei)是(shi)一(yi)貶再貶,但是(shi)他仍是(shi)保持著“歸去,也無風(feng)雨也無晴“的(de)灑脫。
就(jiu)像(xiang)是蘇軾在(zai)《臨(lin)江仙(xian)·送錢穆父(fu)》中寫道的(de)“人生如逆旅,我(wo)亦是行(xing)人”。人生就(jiu)像(xiang)是客(ke)(ke)棧,我(wo)們都是里面的(de)過(guo)客(ke)(ke)。
人生旅程中,平坦(tan)順暢也好,泥濘低谷也罷,都應該(gai)坦(tan)然面對。平靜的(de)接受,努力的(de)生活。這樣,陽光才會射進(jin)心里,驅散黑暗。
樹,在秋天(tian)(tian)無奈的丟下了落葉,可是整個冬天(tian)(tian),它又在平(ping)靜(jing)中積蓄力量。春天(tian)(tian)一到(dao),芳華依然(ran)。一時(shi)的成敗得失對(dui)于(yu)一生(sheng)來說(shuo),不過是來了一場小小的感冒(mao)。
來此(ci)俗世一遭,還須有滋有味的做一回俗人,困難、挫折、痛苦是難免的,萬不可因此(ci)而“徒留花開空對月,君卻笑歸(gui)紅塵去(qu)。”
讓我(wo)們(men)增強自(zi)信(xin),甩(shuai)棄自(zi)卑,淡(dan)泊名利,戰勝自(zi)己,心里知足,快樂生(sheng)活吧